搜索:

全部导航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闫晓瑞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刘皓然】 美国总统拜登就任之初,曾誓言打造最具种族多样化的政府班底。然而据美国政治新闻网5月31日报道,白宫正经历一场黑人员工“离职潮”,且该现象在白宫基层岗位上尤为普遍。有专家担忧,这恐怕会影响本届政府支持率和未来选情。不过,该报道遭到白宫方面的激烈驳斥,被批“断章取义”。

报道称,白宫从去年年底至今有至少21位非裔工作人员已经办理、或正在准备离职,白宫非裔圈子甚至专门发明了一个新词汇“Blaxit”来描述这一现象——“Blaxit”即“black”(黑人)和“exit”(退出)的组合。

据媒体回顾,副总统哈里斯发言人西蒙·桑德斯去年12月的离职标志着这场大规模离职的开始。自她之后,其团队中的幕僚长蒂娜·弗洛诺、通讯主管阿什利·艾蒂安、副总统高级助理文森特·埃文斯以及白宫公众参与事务办公室主任塞德里克·里奇蒙德等非裔雇员相继离职。

据《纽约邮报》5月31日报道,除了哈里斯团队,其他离开白宫的黑人工作人员还包括公共参与助理卡丽莎·史密斯、国家安全委员会高级主任琳达·艾提姆、数字参与主任卡梅伦·特林布尔、新闻助理娜塔莉·奥斯汀等人。

媒体称,白宫非裔雇员的离职原因大体可归为几类,有些人是找到了其他工作机会,有些人则是为了进修,还有更多人是为了陪伴家人、调整状态。白宫内部受访者反映,这波离职潮已经引发高层关注,这种趋势“很伤士气”。

至于非裔“大出走”的深层原因,有知情者透露称,白宫很多非裔雇员注定是“打工人”,日常工作压力大,却几乎看不到晋升希望,与参与决策基本无缘。几名受访者将矛头指向白宫办公厅副主任珍·奥马利·狄龙,认为这名主管人事工作的白宫“副总管”堵塞了非裔晋升渠道。

另有知情者透露,白宫的薪酬待遇“向来不是很好”,且很多非裔雇员出身并不富裕,难以承受首都的生活成本。据了解,白宫基层工作岗位的入门薪酬约为每年4.8万美元,远低于华盛顿特区的收入中位数10.4万美元。还有数据表明,华盛顿特区的房屋月均租金高达2234美元。此外,很多非裔员工对本届政府施政方向感到不满,认为后者未能兑现竞选承诺。白宫内部的氛围也让非裔工作人员不悦:“当10名黑人在布法罗被杀害时,政府内仿佛一切如常,没有人关心非裔雇员。”

另一名已经离职的非裔官员补充道,白宫内的黑人雇员普遍缺乏“前辈”的关照:“在任何职场环境下,新人往往都需要找个前辈带一带……我们却很少能遇到这样的人。”很多在职黑人雇员表示,此番离职潮会导致黑人在政府内进一步被边缘化,非裔社区所关心的事业更无人问津。

这股“离职潮”引发了一些专家的忧虑。华盛顿一家智库机构负责人欧弗顿表示,拜登政府的非裔支持者不在少数,2020年大选中,为拜登投票的黑人选民占22%。他认为白宫各级岗位都应招募一定比例的非裔,还要让他们获得升迁机会,参与政策制定和人事任免。

《纽约邮报》称,9名现任和前任白宫官员透露,虽然一些员工离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但其他人都将离职归因于缺乏指导和机会。白宫并未立即对《纽约邮报》的额外评论请求作出回应,而是在之后辩解称,报道别有用心地挑出了负面的受访者意见,而其他不同的观点并未在该文章中得到体现。还有政府官员称,白宫约有15%的非裔雇员获得晋升,这个比例要高于其他种族群体。白宫同时承诺,将在今后的人事变更中,持续关注雇员种族多样性问题。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5月31日报道,白宫正蔓延着一种焦虑感,“在接连不断的灾难和不断下降的支持率中,(美国)总统最近的感觉是,他喘不上气来”。NBC称,拜登对自己不断下滑的支持率感到不安。拜登希望重获选民信任,而在面对通货膨胀、汽油价格高涨、新冠肺炎病例数飙升以及枪击案频发等危机时,拜登常显得措手不及。

此外,NBC还爆料称,拜登对白宫西翼(行政办公楼)目前的工作模式感到不满:拜登发表“清晰而简洁”的声明,但助手们却匆忙替他解释和澄清。比如,拜登在一次演讲中即兴发言,称俄罗斯总统普京“不能继续掌权”,仅几分钟后,拜登的助手就试图澄清他的言论,称他的意思不是要求普京下台,美国的政策没有改变。NBC称,拜登告诉顾问,所谓的“澄清行动”破坏了他的形象,扼杀了他的可靠性。更糟糕的是,这助长了共和党人的论调:拜登还没有完全掌握大权。(张晓雅)

catalogs:115955;contentid:9858848;publishdate:2022-06-02;author:黄童欣;file:10-7fd30c0e-2b3a-49ea-ab8f-eb20b366874b;source:29;from:环球时报;timestamp:2022-06-02 08:37:46;

天色渐晚,车队行至距禾木村约45公里处连续急弯路段。忽见山坡上一阵“白烟”,夹着雪粒的冷风灌进车内,车队被涌入路面的积雪切分开,瞬间停滞。

当日是中国人民警察节,也是南宁铁路公安局南宁公安处乘警支队乘警覃业民从警30年的最后一班岗。覃业民1993年从事乘警工作至今,青春年华都奉献在南来北往的列车上,守护成千上万旅客旅途平安。10日下午5时许,从靖西市返回的列车安全停靠南宁站,覃业民完成了当天的值乘任务,也给自己的乘警生涯画上了的句号。“车辆平安,旅客平安,是我们最大的职责,也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覃业民说。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1月9日6时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二十三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蒲晓旭 摄1月9日6时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二十三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当日,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客运段在D2281次列车上举办“平安有序温馨 南客伴您同行”春运主题活动,乘务员向旅客赠送对联、福字,开展有奖问答等活动,欢声笑语充满回家路。

春节临近,多地年货市场红火起来,人们选购春节饰品,迎接新春佳节。新华社发(孟德龙 摄)1月9日,在江苏省扬州市一处小商品市场,居民在选购节庆饰品。新华社发(孟德龙 摄)1月9日,在江苏省扬州市一处小商品市场,居民在选购节庆饰品。

春节临近,山东省青岛市李村大集一派繁荣热闹的景象,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采购年货,久违的烟火气正逐渐回归。春节临近,山东省青岛市李村大集一派繁荣热闹的景象,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采购年货,久违的烟火气正逐渐回归。

1月8日,在福建平潭公铁两用跨海大桥,福州工务段工作人员在高空对大桥斜拉索作业(无人机照片)。

我们的青春终将落幕!足坛二代冉冉升起!

老哈兰德(Alfe-Inge Haaland)作为挪威国脚也曾是一名出色的英超球员,他曾为挪威国家队出场34次,而现在,他身上最出名的标签则变成了曼城前锋哈兰德的父亲。

这位蓝月亮当家球星的职业生涯已经比他的父亲更好。除此之外,还有哪天方兴未艾的二代正在崛起?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非洲足球运动员之一,塞缪尔·埃托奥在皇家马洛卡、巴塞罗那和国际米兰等俱乐部度过了辉煌的职业生涯。

他的两个儿子大卫和艾蒂安,也都是足球运动员,正在迈出足球的第一步。尤其是艾蒂安·埃托奥在2021年在本菲卡进行了试训,然后在今年与葡萄牙球队吉马良斯签下了他的第一份职业合同。

利利安·图拉姆是世界杯、欧洲杯和联盟杯的冠军,他是法国队历史上142次出场纪录的创造者。他的第一个儿子马库斯显然继承了父亲的天赋,门兴格拉德巴赫前锋已经在刚刚结束的世界杯上证明了自己。

只比马库斯小三岁多的凯夫伦·图拉姆是法国u21的常客。凯夫伦出生在意大利,当时利利安还在帕尔马踢球。

作为切尔西的传奇人物,迪迪埃·德罗巴在斯坦福桥赢得了几乎所有可以赢得的东西,他被广泛认为是英超历史上最伟大的前锋之一。

他的儿子艾萨克是切尔西青训队的一员,直到2018年,他加入了法国球队冈坎普。这名中锋去年在意大利低级别联赛的卡拉蒂斯度过了几个月的时间,现在正在为葡萄牙球队科英布拉效力。

当菲尔·内维尔在2015年以教练的身份加盟瓦伦西亚时,他带着他的儿子哈维。这个像他父亲一样可以踢边后卫或中场的年轻人,后来在曼联度过了三年。

2021年,小内维尔再次跟随父亲来到迈阿密国际。在为俱乐部的二队出场18次后,这位20岁的球员在2022年入选了成年队。

在迈阿密国际与内维尔并肩作战的还有一个更有名的父亲。罗密欧是大卫·贝克汉姆三个儿子中的老二,他曾在阿森纳呆过几个月,现在他效力于这家美国职业足球大联盟俱乐部的二队。

当然,这位前英格兰队长拥有迈阿密国际米兰的部分股权。罗密欧也许有一天会觉得有必要逃离他父亲的巨大阴影。

波切蒂诺近年来主要是主教练身份为我们所知晓,但他球员时代在西班牙人队、巴黎圣日耳曼队和阿根廷国家队等球队都有过出色的职业生涯。

他的儿子毛里齐奥(Maurizio)在南安普顿和热刺的青训营度过了一段时间,而他的父亲是这两家俱乐部的一线队主教练。在沃特福德度过了上个赛季后,这位21岁的球员在夏天加盟了西班牙球队Gimnastic。

双毒合璧再升级?泰国发现首例“德尔塔克戎”XAY2病例了!

综合多家媒体报道,当地时间周五(1月6日),泰国卫生部医学厅确认了该国首例“XAY.2”感染病例。据了解,XAY.2是德尔塔AY.45和奥密克戎BA.4/5重组结合而成的变种毒株。医学厅称,XAY.2在全球范围内共有344例感染报告,但尚未发现有密接者感染。

需要指出的是,“德尔塔克戎”毒株病例早于去年3月就在泰国卫生部医学厅的新冠病毒样本抽检中被发现,但周五通报的XAY.2病例是该国首例。泰国卫生部医学厅厅长素帕吉(Supakit Sirilak)表示,该部门已经向全球流感共享数据库(GISAID)分享了XAY.2病例有关的信息。

医学厅副厅长Banlang Uppapong透露,感染XAY.2的人没有经历严重的症状反应,并且已经从该疾病中恢复过来。他补充称,初步资料显示XAY.2的症状不严重,并且疫苗已显示出对其的防护作用。

Uppapong指出,无论是接种疫苗还是感染新冠后自然产生的抗体水平都会在6个月后下降。因此,他建议泰国国内的老年人和健康状况不佳的人每四个月接种一次加强

素帕吉表示,目前泰国最主要的毒株是奥密克戎变异毒株BN.1.3。该毒株是变异株BA.2.75的变种,具有逃逸免疫和快速传播的能力,与现阶段美国流行的XBB.1.5毒株相似。不过,泰国尚未发现XBB.1.5的感染病例。

本周四(1月5日),泰国副总理兼卫生部长阿努廷宣布,该国新调整的入境政策将对来自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入境人员一视同仁:须持完整接种新冠疫苗证明;须购买包含新冠治疗的医疗保险;游客回国前将接受新冠核酸检测。泰国著名临床病毒学专家、朱拉隆功大学医学院临床病毒学研究中心主任永·普沃拉万(YongPoovorawan)在社交媒体上解释称,新的变种随时都会在全球任何地方出现,所幸现在针对新毒株已有一个完善的监测机制。

最近国际上又发现了一种可能是“双毒合一”的新冠病毒,即“德尔塔”和“奥米克戎”融合的新冠病毒新的变异体“德尔塔克戎”(deltacron)。

2022年3月8日,医学研究论文预印本网站medRxiv上发表的一篇研究发现,通过基因组测序,他们发现了这一个新的新冠病毒变异体。

通过进一步分析基因序列,证明这个新变异的新冠病毒是结合了“德尔塔”和“奥密克戎”的结合体,这个新的变异体的主干是“德尔塔”,但是引起疾病的棘突蛋白则来自于“奥密克戎”,所以,研究人员将这个新的病毒变异体称为“德尔塔克戎”(deltacron)。

研究人员报告说,新冠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和德尔塔(Delta)变种的混合体已经在美国和欧洲的至少17名患者身上被发现了,混合变种目前被暂时称为“德尔塔克戎(Deltacron)”。

2月,华盛顿特区公共卫生实验室的科学家斯科特·阮(Scott Nguyen)在检查新冠病毒基因组国际数据库GISAID时注意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

他发现1月份在法国收集的样本被研究人员确定为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变种的混合体。在罕见的情况下,人们可能同时被两种新冠病毒变种所感染。当斯科特仔细观察数据时,他发现样本中的每个病毒实际上都携带着两种变种的基因组合。科学家们称这种病毒为重组变种(recombinants)。斯科特在荷兰和丹麦发现了更多可能的重组变种。他说:“这使我怀疑这些可能是真的,但需要大量的证据来证明它是真的。”

斯科特在一个名为cov-lineages的在线论坛上分享了他的发现。在这个论坛上,科学家们互相帮助,追踪新的变种。这些合作对于研究潜在的新变种至关重要。

巴黎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 in Paris)的病毒专家艾蒂安·西蒙-洛里耶(Etienne Simon-Loriere)说:“我们很快就确认了斯科特发现的这一情况。”

从那时起,洛里耶和他的同事发现了更多重组变种的样本。3月8日,研究人员在国际数据库发布了德尔塔克戎混合变种的第一个基因组。

在3月10日的更新中,一个国际病毒序列数据库报告说,法国有33个德尔塔克戎混合变种的样本,丹麦有8个,德国有1个,荷兰有1个。

正如路透社首次报道的那样,基因测序公司Helix在美国发现了2个病例。斯科特表示,他和他的同事正在重新审视美国的一些数据库序列,以努力找到更多的病例。

首先,这种重组变种是极其罕见的。尽管它至少从1月份就已经存在,但它还没有显示出指数级增长的能力。

重组变种的基因组也表明,它不会成为这场疫情的一个新阶段。该病毒表面蛋白的基因,即尖峰蛋白,几乎完全来自奥密克戎,基因组的其它部分则是德尔塔。

当涉及到入侵细胞时,尖峰蛋白是该病毒最重要的部分。人们通过感染、疫苗获得的针对奥密克戎的防御措施,应该对新的重组变种也有同样的效果。

洛里耶说:“德尔塔克戎的表面与奥密克戎极为相似,因此身体会像识别奥密克戎一样识别它。”

科学家们怀疑,奥密克戎独特的尖峰也是其导致严重疾病的几率较低的部分原因。它可以入侵鼻子和上呼吸道的细胞,但在肺部深处就不那么好了。德尔塔克戎可能会显示出同样的倾向性。

人们可能会同时感染两个版本的新冠病毒。例如,你去了一个拥挤的酒吧,那里有几个人被感染,你就很可能会吸入两种或更多种病毒。

两种病毒有可能同时侵入同一个细胞。当该细胞开始产生新的病毒时,新的遗传物质可能被混合起来,有可能产生一种新的、混合版本的病毒。病毒的重组并不罕见。

新冠病毒在全球大流行以来出现了多种变异毒株,近来有关德尔塔毒株和奥密克戎毒株重组为“德尔塔克戎”的消息备受关注,但也有专家对此质疑,那么“德尔塔克戎”究竟是真实变异还是样本污染导致的实验乌龙?

最新消息来自法国,一些媒体2月28日报道说法国公共卫生部门报告了10例“德尔塔克戎”变异毒株感染病例。记者在法国公共卫生部门网站上确实找到一份公报,其中说截至2月21日,法国有10个病人的样本中同时检测到德尔塔毒株和奥密克戎毒株相关特征。但是,整个公报中没有出现与“德尔塔克戎”对应的Deltacron这个词。截至发稿时,法新社、《费加罗报》等当地主流媒体也未报道发现“德尔塔克戎”。

1月19日,人们走过法国巴黎卢浮宫金字塔广场附近的小凯旋门。(新华社记者高静摄)

此前,塞浦路斯大学研究人员科斯特里基斯1月7日宣布,他的研究小组发现一种毒株的基因组同时具有德尔塔毒株和奥密克戎毒株的特征,研究小组决定将其命名为“德尔塔克戎”,并把相关基因数据提交到“流感数据共享全球倡议”平台。

英国卫生官员2月中旬也表示,他们正在监测一种新的新冠病毒毒株,该毒株可能是德尔塔毒株和奥密克戎毒株的“重组”。

相关消息备受关注。但包括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在内的一些专业人士提出了质疑,认为“德尔塔克戎”可能是样本污染导致的实验乌龙。

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技术负责人玛丽亚·范克尔克霍夫在塞浦路斯大学团队宣布发现“德尔塔克戎”后表示,这可能是基因测序过程中样本受污染的结果,并建议不要使用“德尔塔克戎”这一名称。

世卫组织新冠技术团队成员库帕利1月9日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没有“德尔塔克戎”这样的毒株,德尔塔和奥密克戎没有形成超级变异毒株。

英国学术期刊《自然》1月下旬发表的一篇文章说,多位专家认为,塞浦路斯大学团队提交的基因数据不足以确定新的变异毒株,相关结果也可能不是源于病毒重组,而可能源于实验室污染。

“流感数据共享全球倡议”平台基金会美国华盛顿特区办事处的官员谢丽尔·贝内特说,鉴于自2020年1月以来已有超过700万个新冠病毒基因组提交到该平台数据库,出现一些测序错误不应让人感到意外。

但另一方面,科斯特里基斯也作出回应,否认“德尔塔克戎”是实验室污染的产物。看来,目前科学界对这个问题还存在争议。

世卫组织根据新冠病毒变异毒株的传播力、致病性等,已经确定了一些“需要关注”或“需要留意”的变异毒株。截至目前,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奥密克戎均属于“需要关注”的变异毒株;缪和拉姆达属于“需要留意”的变异毒株。

更衣室内讧!10换1大交易!把球队彻底搞乱了 森林狼队矛盾重重会重建吗?

印度外交部:未邀请乌克兰参加新德里G20峰会 如果在这方面有任何变化,一定会与大家分享

更衣室内讧!10换1大交易!把球队彻底搞乱了 森林狼队矛盾重重会重建吗?

春运开启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专家建议这些人尽量不远行:未感染人群不建议远行

春运开启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 专家建议这些人尽量不远行,专家:未感染人群不建议远行

巨头不肯卖就自己造,美国甘为中国制造改全球采购标准,这些“链主”够硬核……

俄称开始停火 俄乌互相指责对方继续攻击 乌克兰全境拉响防空警报 乌军仍继续炮击

美国国会大厦暴乱事件两周年 国会议员将举行相关活动 却没有一个共和党籍议员参加

(观察者网讯)当地时间6月30日,土耳其卫生部长科贾在推特发文表示,土耳其发现首例猴痘病例。科贾称,土耳其首例猴痘患者今年37岁,自身有免疫系统缺陷,目前已被隔离。

新华社莫斯科7月12日电(记者李奥)俄罗斯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公益监督局12日在其网站发表声明说,俄境内发现首例猴痘病例。 声明说,此人从欧洲返回俄境内后,因出现皮疹前往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检测结果显示感染猴痘

据《印度快报》报道7月31日报道,印度喀拉拉邦一名确诊感染猴痘病毒的男子于7月30日在医院死亡,这是印度发现的首例猴痘死亡病例。

原标题:外媒:韩国报告首例“食脑虫”病例据韩联社26日报道,韩国卫生部门称,韩国已报告首例福氏耐格里虫——或称“食脑变形虫”——病例。

新华社北京7月15日电综合新华社驻新德里记者姜磊、驻萨拉热窝记者张修智报道:印度卫生部14日说,南部喀拉拉邦当天报告了该国首例猴痘病例。波黑联邦通讯社13日报道,该国确诊首例猴痘病例。 印度卫生部说,该患者12日由阿联酋抵达喀拉拉邦

健康时报 任璇 编译9月19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英文)》发布了《现场纪要: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猴痘病例——中国重庆市,2022年9月16日》,详细介绍了该病例的具体情况。

新年推荐书单锁定科普类图书

“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从自身急切的欲望中后退一步,将我们珍贵的地球家园,视为一个独特但脆弱的居所。如果我们足够理智,如果我们能够以一颗敬畏之心来缓和我们的需求,如果我们能够把珍惜美丽的富碳世界视为当务之急,那我们将有望为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以及所有的子孙后代,留下无与伦比的宝贵财富。”

这是本期推荐的科普书籍《碳如何玩转地球:从万物起源到现代文明》的最后一段话。我们爱极了脚下的土地,我们也推动并憧憬着不断进步的科技文明。

2023年的第一期书单,我们锁定科普类图书,一部分来自管理学院图书馆的好书推荐,一部分来自昨天刚刚出炉的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联合发布的首期“新发现·科普书单”。用阅读打开你的2023吧!

科学为什么如此强大?科学为什么在人类历史上来得如此之晚?是什么铁律在统治和支配着科学?

这本书要回答的,就是以上问题。科学哲学家迈克尔·斯特雷文斯教授回顾了科学诞生和发展的历史,对哲学家的思想及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出了统治科学的“铁律”。在这本书中,他对两千年间多位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刻画,也用生动的笔触和形象的比喻带领读者走到许多个科学争辩的历史现场,还原了科学工作的真实面貌,呈现了一场细致入微的科学与思考的探索之旅。

这是一本斩获法国科普三大奖项的作品,四位来自巴黎物理与化学工程高等学院的物理学家为每个心怀好奇的普通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物理审美课。通过35堂轻松物理审美课和35个易于操作的趣味小实验,四位作者为我们揭示了最普通的日常事物背后所蕴藏的令人着迷的物理规律,让优雅的物理变成触手可及。

本书帮助我们从混乱中看到秩序,学会用物理学的眼光,在平凡日常中发现优雅的奇迹。物理学关注的并不只是头顶璀璨的群星,还有我们身边看似琐屑,实则优雅的日常。

在近代科学发展的交响曲中,量子物理无疑是最神奇的乐章之一。曼吉特·库马尔以通俗易读的笔法,全景式回顾了量子物理学从萌芽到改变世界的精彩历程,将量子论重要奠基人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卢瑟福等科学巨匠的精彩故事娓娓道来,既展现了那个时代科学巨人们之间火花迸射的争论和竞争,也诠释了他们之间动人的友谊,以及各自的人格魅力。

本书让我们从历史发展的维度,追随伟人的思想足迹,得以领略更易懂、更生动、更有味道、更深入的量子现象。

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与机器的关系愈加紧密,机器的能力在很多领域都正在逼近甚至已经超过人。

在本书中,计算机科学家爱德华·阿什福德·李借鉴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从生物学、计算机、人工智能、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和研究出发,提出机器与生命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因此在探索人机关系时可以将机器视作一种“生命”。两者间并不是简单的创造与被创造、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而是更像两种不断进化、相互影响和塑造的生命间的共生关系。随着人机关系越来越紧密,两者正在从互利共生走向任何一方都离不开另一方的专性共生。

梅森教授曾担任7个NASA空间任务的首席研究员,通过对太空宇航员血液、骨骼、基因等变化的研究,以翔实的一手资料和前沿的生物科技为基础,把科学家的严谨务实和星辰大海的愿景通过10年、20年、50年、100年、500年的跨度铺开,铺陈每一个阶段面临的生物科学、宇航科学和围绕人类身体的诸多挑战和应对之道,其中的挑战远多于科幻作品中描述的内容。

该书聚焦于生命工程领域,描摹了人类进化(生命1.0),基因工程改造(生命2.0),AI助力,航天加持的生物工程(生命3.0)的起承转合,诠释了生命真相背后的超凡潜能,成为太空原理的基础读物。

本书结合最新考古发掘和大量文献资料研究所得成果,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气象观测和测量科技知识及其辉煌成就,展现了数千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人类认识天气和气象过程中的先进技术和聪明才智。

图书通过观想当时的历史及人物背景,以视觉系统设计科技信息图展现测风神器“相风铜乌”,古代测量雨量的工具天池盆、圆罂,从“琴弦测湿”到“挂炭天平”再到“鹿筋吸湿”等各种观测和测量风、雨、雷电、温度、湿度和古气象台等的装置和科技,为读者展现科学之美、工程之美、人文之美。

作为当今科学界和产业界当之无愧的“明星新材料”,石墨烯(Graphene)是一种单片厚度只有一个原子大小的二维碳材料,其具有优异的电学、光学和力学特性,在工程学、化学、能源、生物医学、国防军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被普遍认为是一种会改变人类世界的革命性材料。

在这本跨越科学、经济、历史的作品中,NASA物理学家莱斯·约翰逊和纳米技术领域科学家约瑟夫·米尼将带你俯瞰一整部新材料科学发展史,你可以把握近几十年来令人兴奋的创新浪潮,前瞻式了解石墨烯在人工智能、星际探索、基因工程、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正在创造的奇迹,深刻洞察现代文明即将面临的崭新纪元。

本书汇集了200余幅科学史上的图片,这些图片代表着科学发展史中一个又一个里程碑。从简单的图表到张世界地图,从手绘图、照片到计算机成像,本书回顾了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历史转折点,以图片讲解知识,展现人类科学思想发展史中的高光时刻。

这不仅是一本简单的科学图册,科普作家约翰·D. 巴罗凭借自己深厚的科学底蕴,以散文般优美而简洁的笔触,为一幅幅科学图片做了精彩的诠释与注解,展现了它们的深远意义和对科学发展的影响,讲述了一个个启发性的科学故事,为喜爱科学、历史、艺术和哲学的大众读者打开一幅别开生面的科学画卷。

科学创新的源头何在?科学家成功的共同规律是什么?爱因斯坦90年前迁居美国,为什么把钢琴也从德国托运过去?“通感论”能否解释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寂静的春天》《万物简史》《物理世界奇遇记》何以长销不衰?埃舍尔阶梯,如何受到彭罗斯父子的“不可能三角”的启发?不可能图形,何以登上纪念邮票?这些跨界故事,令人脑洞大开。

作者汪品先是海洋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在《科坛趣话》里,这位学术大家深入浅出,通过一连串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趣闻来阐述科学的文化本性,先从科学家的错误和争论入手,进而分析科学家的性格和他们的艺术情结,通过知名学者们的生平逸事,从侧面刻画科学家精神,科学趣闻则先后围绕空间视野和时间尺度分别展开。

地球是一个富碳的星球,没有任何其它元素像碳一样,对我们如此重要。“深碳观测计划”联合全球50多个国家的1000多名科学家,对地球碳的储量、运移、存在形式和起源等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本书是“深碳观测计划”的科普结晶。

地球科学家罗伯特·哈森领导了“深碳观测计划”重要而意义深远的工作,通过富有诗意的语言,他带领我们从宇宙大爆炸开始,从碳循环的视角见证地球和生命的演化,同时融入了新近的科学成果以及背后充满惊险和趣味的科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