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秦亡周后周天子后人的最终命运如何?

周天子,是我国历史上周王朝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周王朝是周武王姬发在公元前1046年推翻商纣王的统治后建立的,共传30代37王。虽然王朝后期的周天子大权旁落,但仍为名义上的华夏最高统治者。

周王朝时期,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诸侯们拥有自己封地上所有的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然而西周时期各诸侯国的军队并不掌握在诸侯国的国君手中,而是在周天子派往各诸侯国的守臣手中。《左转》记载:“齐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国氏和高氏就是掌握齐国兵权的周天子的守臣。

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名存实亡。从这时起,大国兼并小国后,多以其国土置县,封建制度逐渐式微。西周初期分封的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期已剩170多个。到战国时期,所有诸侯国只有20几个了,可见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有多么残酷。战国之世,除魏惠王、齐威王为了作秀,曾有过朝周之举外,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已再无朝周之举。

尽管东周王室已经衰弱到如此地步,内部还不团结。周贞定王时期,实力强大的诸侯国晋国发生内乱,韩、赵、魏联合起来灭亡了智伯,为后来的三家分晋打下了基础。周贞定王去世后,东周王室也发生了混乱与分裂,为了争夺王位,兄弟相互残杀。先是长子姬去疾即位为周哀王,三个月后老二姬叔杀了周哀王自立为周思王,五个月后老三姬嵬杀了周思王自立为周考王。

周考王为了避免同样的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于是封自己的弟弟姬揭为诸侯。当时周王室的直辖区域只有一个新王城和一个旧王城,周考王便把旧王城封给了弟弟姬揭,姬揭就是西周桓公,他的这个诸侯国被称为西周公国。虽然西周公国的区域面积只有一个旧王城,但是好歹也是和秦国、楚国一样的诸侯国。周考王代表东周天子,地盘也只有一个新王城,东周王室已经沦落到如此地步。即便如此,周王室内部的分裂还未停止。西周公国在第二代国君西周威公去世后又分出来一个东周公国。而东周王室继续发展,一直传到了末代周天子周赧王。

西边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开始逐渐强大,在秦武王时期,派出甘茂攻下了韩国的宜阳,直逼东周王室的王畿之地。周武王想来东周王城举起象征周天子权威的镇国之宝九鼎,被周赧王严词拒绝。从秦武王对待周天子的态度来看,他压根就没把周天子放在眼中。于是秦军将领樗里疾强行把周赧王从东周王宫迁到西周王宫暂住,这一住就是五十年。

随着秦国的强大,与秦为邻的楚国坐不住了。但是又不想与秦国直接对抗。于是派遣使者忽悠周赧王,请天子号令诸侯,抑制秦国壮大,出兵攻打秦国。周赧王在楚国的忽悠下,也燃起了壮大王国的念头。于是立即让西周公凑了一支不到六千人的军队,由于东周王室实在太穷,没有足够的装备和粮草来支撑军队。为了解决军资的问题,周赧王找到了国内的富商大户,向他们筹借军资,写下欠条,答应当大军班师之日,以战利品抵偿借债。

同年,周天子周赧王在惊恐悲愤中离世。至此东周王朝的大权为西周公与东周公把持,西周公据洛阳,东周公据巩邑。其后不久,西周文公姬咎逝世,西周的民众纷纷东逃。秦国不费一兵一卒,轻易地收取九鼎和其他珍宝,并且未立新的国君,西周灭亡,同时宣告着历时八百余年的周王朝走向终结。随后,秦庄襄王灭掉东周国。东、西两周就全都归属于秦国,周王朝的祭祀从此断绝。

但是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还有一段记载:“秦灭周。汉兴九十有馀载,天子将封泰山,东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封其後嘉三十里地,号曰周子南君,比列侯,以奉其先祭祀。”这段话的意思是:秦灭周之后,直到汉朝开国90年后的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在封禅泰山途经河南时,派人找到了周王室名叫“嘉”的后人,封其为候,并赐予其三十里的封地,以祭祀周先祖。

关于秦国灭周后,是如何处置周王室后人的,史书并没有记载。但是秦国统一天下后,便将六国的贵族都迁到了遥远的陇西之地。从这一点上来看,当初秦国处置周王室族人也是发配到遥远的贫寒之地。所以在末代周天子周赧王身死之后,整个周王室家族就已经分崩离析了。其最终的命运无外乎是死去、逃亡、发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秦王大军踏灭六国六国君王都去了哪里他们的结局怎么样

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越来越强大,随后就制定下了要统一流过的计划。共用了大概十年的时间陆续灭了六国统一了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但是不能光看到胜利的一方,咱们去看看这别灭国的六位君王有是被怎么样了。

在这六个国家中,第一个被清国踏灭的就是韩国了,韩国君王韩废王,听这名字就觉得他长不了,果然在他继位之时,整个韩国已经有灭国的迹象了,他一个人无力回天,只能向秦国献出南阳,但是没过多久,在秦国大军南下之后,还是无法抵抗秦国大军的步伐,被大军踏过灭国,成为了俘虏。被俘后,秦王将他陈县。本来这就算结束了,韩废王还能保住自己一条性命,但是公园二二六年,灭国的前韩国老族意图复国,发动了叛乱,同样是蚍蜉撼树,被秦国无情消灭,韩废王因此受到无妄之灾,被秦国军队处死。

排在第二位的是赵王迁的赵国,赵国被秦国攻打时,派遣大将李牧来抵抗秦军的攻击,让秦军无法前进半步,但谁知他听信小人谗言,设计将李牧杀害,此时的赵国已经没有可以抵挡秦军的讲师,最终导致了赵国被秦国踏破,一样的赵王迁也被秦军俘虏,同样没有杀他,这是把他流放到深山之中,一带君王最后竟然在山中饿死了,死状非常凄惨。

顺势秦军就打到了魏国,末代君王魏王假,中了秦国大将王贲的寂寞陷阱,王贲直接将黄河水引入城内,城中百姓死伤惨重,民众将士已经无心抵抗,魏王假只能向秦国投降。但是魏王假的结局在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为国灭亡后,想到她的结局应该不是很好。

接下来就是楚国了,住过早就败过一次,国君昌平君在秦都做了人质,但是他被秦王很是看中。在韩国老族叛乱之后还派遣他回到楚国安抚民心。当昌平君回到故乡之后,看到百姓疾苦,被战乱折磨的民不聊生,最终还是决定发动叛乱,决定带领自己的百姓冲出一个安稳的生活,但是哪个时候秦军所向披靡,昌平君哪里是对手,楚国正式灭亡,昌平君也被处死。

燕国和齐国虽然早已做好迎接秦军攻打过来的准备,但是无济于事,哪怕投诚也没有用,燕王贼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齐王最后是活活的饿死了。这就是六国君王最后的结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秦国宣太后为义渠王生育两子他们结局如何?

封建时代的女性很难出人头地,经常被人称道的也寥寥无几,比如汉朝心狠手辣的吕后、唐朝叱咤政坛的武则天、清朝奢靡祸国的慈禧。

但是也有一群人同样优秀,却很少被人提起,比如宋真宗赵恒的皇后赵娥,被人赞誉为“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还有更早的一位大器女子,她就是秦国宣太后,也是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太后的女人,她的一生可谓充满传奇。

宣太后出生在楚国贵族芈氏,像众多历史上的女性一样,她在史书上连名字都没有留下。芈氏命运的改变是来自于一场政治联姻,在战国时期不同国家之间相互联姻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主要目的是增进彼此的感情联系,在大争之世寻求立足之地。

芈氏嫁的男子正是秦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秦惠文王,可惜她并不是作为正室妻子的身份,而是作为秦王的妾室,被封为八子,历史上也将芈氏称为芈八子。八子,是秦国后宫女子的一种身份等级,并不算显贵,由此可知芈八子将来能够成为太后,是需要一些手段的。

芈八子为秦惠文王生下三个儿子,其中就有将来的秦昭襄王嬴稷。首先要说说这位秦惠文王,他就是车裂商鞅的那位秦王,但他也是秦国能够崛起的关键人物,秦孝公通过商鞅变法后让秦国摆脱贫困,迅速强大起来,而秦惠文王则是为秦国奠定统一天下的坚实基础。

虽然秦惠文王选择车裂商鞅,但是商鞅的法家思想却被秦惠文王保留下来,宣太后与义渠王私通生子,与此也有极大关系。

芈八子本身不是正室,她的长子嬴稷也不是长子,显然秦国王位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反而面临着性命之忧。秦惠文王在位时,他将嬴稷作为质子押在燕国,而芈八子也流落在苦寒的燕地。

秦惠文王死后,顺利继承王位的是嬴荡,也就是秦武王。这位嬴荡是一位典型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他喜欢和别人比力量大小,在计谋上总是差得很远。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嬴荡不顾众人劝阻,硬是要举起周王畿的九鼎,结果重伤死亡。由于秦武王年轻还未能生育儿子,秦国在此王位空虚之时,王室子弟面对君权蠢蠢欲动。

幸亏远在天边的赵武灵王有自己的算盘,他主动派人护送嬴稷和芈八子返回秦国。在芈八子弟弟魏冉等人的帮助下,芈八子将秦武王的母亲以及众位弟弟全部杀死,把秦武王的正室妻子赶回魏国,所有对秦王宝座有所意图的人都被清除。

嬴稷顺利登上秦国君主之位,自然而然地,芈八子就升级为秦国太后。从此时起,宣太后展示出非凡的政治天赋,开始在幕后操作秦国朝野以及内外方针政策。

嬴稷登基后被称为秦昭襄王,他是秦国历史上的长寿君王,幼年登基后权力一直被母亲宣太后控制着。宣太后最信任的人是弟弟魏冉、另外两个儿子,反而是秦昭襄王被忽略。

在宣太后主持秦国朝政的这段时期,秦国的确发展平稳,消除很多不稳定因素。秦国一直都渴望东出函谷关,与东方六国逐鹿中原,但是秦国一直都有后顾之忧,那便是凶猛的义渠国。

义渠是古代游牧民族之一,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在泾水和河套地区活跃,由于游牧民族的特性,他们经常骚扰秦国边境和百姓,两国之间的大小战争也从未断过,可以说是世仇。

消灭义渠一直是秦国历代国君的梦想,比如公元前327年,秦惠文王就在义渠国内乱时出兵讨伐,最终逼迫义渠王向秦国俯首称臣。显然这种关系并不牢固,义渠始终贼心不死,渴望能够重新建立属于自己的自由国度。

公园前318年,魏国公孙衍联合楚韩赵魏燕五国共同讨伐秦国,义渠王认为报仇雪恨的机会来了,于是在秦国主力与五国联军大战之时,悄悄从秦国背后袭击。

后来,愤怒的秦惠文王抓住机会再次攻打义渠,这次让义渠实力大减,秦国总算能够安稳几年。秦昭襄王嬴稷登基之初,义渠王前来祝贺,这本是当时正常的来往礼仪,而宣太后目光长远地心生一计。

史料记载“及昭王立,义渠王朝秦,遂与昭王母宣太后通,生二子”,也就是说,义渠王在朝拜新登基的秦王之后,就与宣太后私通,两人还生下儿子。

很显然,如果宣太后不愿意,义渠王单方面是不可能实现的,毕竟那是在秦国的地盘上,所以只能是宣太后故意这样做。她的目的就是杀死义渠王,史书记载,宣太后经常与秦昭襄王密谋灭掉义渠国。

公元前272年,也就是义渠王见到宣太后的第34年,宣太后将义渠王骗入甘泉宫,早已埋伏好的兵士一拥而上,义渠王惨死当场。秦昭襄王当即发兵攻打义渠,此举彻底扫清义渠,设置秦国陇西、北地和上郡。

也许有人会问,宣太后与义渠王私通,秦昭襄王是什么态度?首先要了解战国时期的婚姻观念,当时的人们对待再婚的态度非常开明,民间这种现象非常多,几乎不会受到舆论谴责。

战国时期连年动乱,各国都急需大量的新生力量加入国防,因此鼓励生育的政策和风俗随处可见,对秦国来说更是如此。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秦国主要实行的是法家治国理念,更加重视国家利益,即便是寡妇改嫁的现象也非常普遍。

因此,宣太后重新选择男子并不会受到舆论谴责,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例证,宣太后在晚年时非常喜爱魏丑夫,临终前还要求魏丑夫为自己陪葬,幸亏得到庸芮的劝谏,魏丑夫才免于一死。

最重要的原因是宣太后是为秦国牺牲自己,她用自己的美貌吸引义渠王,让他在温柔乡里磨灭斗志,最终实现灭国的目标。

宣太后与义渠王曾生下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的去向在史书中并没有记载,但是可以猜测,结局一定很悲惨,因为他们是秦昭襄王同母异父的弟弟,是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秦王地位的,必然不能留活于世。

宣太后牺牲自己姿色来笼络义渠王,她这样做的背后有一个很容易忽略的环境因素就是战国时期的再婚观念,还有宣太后是为秦国百年大计而主动牺牲自己。可以说,宣太后是历史上女性中的佼佼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被严重忽视的芈启:平嫪毐首功任丞相十载后反秦称王大败秦军

《大秦赋》中似乎有意忽略了楚系一派在秦国的影响,不仅低估了华阳太后的影响力,更严重低估了芈启的力量。事实上,从宣太后芈月开始,楚系一派在秦国能量巨大,华阳太后作为楚系一派的核心力量,对大秦朝堂拥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而芈启则是直接实施这种影响力的关键人物之一。

历史上,芈启可是平定嫪毐之乱的首要功臣,接替吕不韦担任大秦丞相十余载,期间灭过韩、赵、燕三国,后来叛变秦国成为楚王,直接与嬴政作对,导致秦军20万精锐一败涂地。可惜的是,在《大秦赋》中,直到快40集了,芈启从来只是个默默无闻、偶尔出场露个面的小角色。

在春秋战国及以前,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是家族共有的符号,而氏则因封地、官名、职位名等有所区别,具体到楚国,虽然都是芈姓,但也有屈、景、昭、熊等氏上的区别。

芈启,确切的说应该是熊启,属于华阳太后楚系一派,在大秦历史上是个重要人物。《大秦赋》虽然有许多虚构的成分,但一些关键人物不能缺席,比如熊启。芈、熊本是一家,再加上芈启在剧中与华阳太后的关系,因此芈启便是熊启,否则后面的故事就算演下去也无法自圆其说。熊启在秦国被封为昌平君,是楚考烈王之子。在《史记索隐》中有记载:

楚考烈王去世后,其子熊悍、熊犹、负刍和昌平君熊启都做过楚王。熊启楚人和丞相的身份,在《史记索隐》中也有明确的记载:

既然熊启是楚人,为何在秦国当丞相呢?原来,楚考烈王熊元,同当年嬴政的父亲嬴异人一样是质子,只不过嬴异人在赵国为质子,而熊元在秦国为质子。巧合的是,后来熊元也是设计逃回楚国称王的,可见当时质子的处境并不好过,经常会成为各国之间交易的筹码,弄不好还会命丧黄泉。

在秦国的时候,熊元娶了秦女,并生下熊启。熊元比嬴异人幸运,他在秦国有华阳夫人等楚系一派的帮助和支持,日子要好过一些。至于熊启为何后来没有回到楚国,原因一是因为熊启同华阳夫人一样,按照秦律法属于秦人,二是因为熊启是庶子,回到楚国还不如留在秦国发展。

由于华阳太后的楚系一派需要在秦国要职上安排人,而嬴政也需要华阳太后一派抗衡赵太后与吕不韦,因此熊启在秦国受到重用,且职位并不低,这从平定嫪毐之乱中就可以看出来。

嫪毐叛乱时,秦始皇遭遇空前的危机。当时嬴政正在雍城举行加冠之礼,都城咸阳空虚,嫪毐偷用玉玺,调用秦军,加之嫪毐本身也是长信侯,平日里门客众多,在咸阳城势力也不小,一旦成功,将严重威胁嬴政的王位。关键时刻,嬴政派遣吕不韦、昌平君和昌文君带兵,前去咸阳平定嫪毐叛乱。《史记》记载:

吕不韦当时是相国,大秦的丞相,而昌平君仅排在吕不韦之后,根据大秦的官制,昌平君应当是御史之类的副丞相,在秦国地位很高。即便如此,为何又说昌平君是平定嫪毐的第一功臣呢?

吕不韦虽然权倾朝野,但只是文官,唯一一次带兵打仗是消灭东周,但当时东周毫无还手之力,秦军压境,稍作抵抗便投降了。所以吕不韦并不擅长直接带兵打仗,在平定嫪毐叛乱时,应该主要是昌平君和昌文君带兵直接与嫪毐对抗。

况且,嫪毐本是吕不韦的家臣,也是他将嫪毐介绍给赵太后,所以嫪毐之乱的根在吕不韦,他平定嫪毐之乱属于自己应尽职责。这样说起来,还是直接去对抗嫪毐的昌平君立了首功。

破铜烂铁中,竟然藏着大秦的惊人真相。平定嫪毐之乱后,因为吕不韦与赵太后、嫪毐的特殊关系,被罢免了丞相一职,一年后在嬴政的压力之下自我了断生命。那么吕不韦之后是谁接任丞相呢?史书之中一直找寻不到,直到1982年,考古专家在一堆破铜烂铁之中发现了真相。

在准备回炉熔化的一堆破烂中,专家意外发现一个铜戈,这上面刻有十七年,丞相启、状等字样。据考证,这是大秦的铜戈。在位超过十七年的秦王只有两位,一位是秦昭王,一位便是秦始皇,而秦昭王十七年的丞相是魏冉,所以这位启是秦始皇的丞相,也就是熊启。

此时的李斯,还只是大秦的廷尉,地位远在熊启之下,秦始皇统一之后又过了几年,李斯才当上丞相。李斯是受到嬴政的赏识,但在《大秦赋》中,明显将其美化和神话了。

嬴政亲政之后,大秦武有王翦,文有熊启,在嬴政的带领下开启了消灭六国的统一之路。熊启在位时间大约有11年,在这11年里,熊启辅佐嬴政消灭了韩、赵、燕三国,为大秦立下赫赫战功。

但就是这样一位对大秦有功的丞相,为何后来反叛嬴政,还导致了20万秦军全军覆没呢?

根据《史记》记载,昌平君熊启是在秦王政21年迁徙到郢陈的,从嬴政身边的丞相到秦楚边境的郢陈,昌平君事实是被罢了相权的。与熊启一起被罢免的,还有大将王翦。一文一武,为何同时被罢免?

原来,此时嬴政在消灭了韩、赵、燕等国之后,开始对老牌强国楚国动手了。楚国也曾带甲百万、人口众多、地域辽阔,虽然实力衰落,却也瘦亡的骆驼比马大。在对楚国动武一事上,李信只要20万秦军,王翦却要60万秦军,年轻气盛的嬴政认为王翦老矣,于是罢免王翦,任用李信统兵。

楚国是昌平君的母国,楚国大力扶持楚系一派,也是希望能够保全楚国。因此,昌平君应该是不同意嬴政对楚国动武的,或者是有不同意见,惹恼了嬴政,才被嬴政派到郢陈,事实上相当于流放了。嬴政将昌平君下派到郢陈也是有深意的,《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

原来,韩国灭亡后,韩王安被俘虏,安置在郢陈一带,后韩人作乱,大秦将其处斩。郢陈原先是楚国,后来被秦占领,因此在秦楚边境。郢陈一乱,楚国蠢蠢欲动,因此嬴政派昌平君到此地,既有惩戒之意,也有令其安定郢陈人心之意。

嬴政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让昌平君到郢陈却为自己埋下一颗定时炸弹。深受嬴政信任的李信,带领20万秦军精锐,从郢陈出发,先后占领楚国多地,眼看就要占领楚国全境,秦军胜利在望。

可就在这关键时刻,昌平君在郢陈叛乱,直接威胁秦军大后方。李信被搞了个措手不及,急忙回师,回防郢陈,却不曾想被项燕的楚军伏击,项燕和昌平君内外夹击,大败李信,20万秦军伤亡惨重。

田余庆先生在《说张楚》一文中逻辑严密,分析到位。按说这李信此前在灭赵国和燕国之战中也立下赫赫战功,战略战术并不差,若不是昌平君熊启在背后突然捅了一刀子,说不定李信早就消灭楚国、胜利班师回朝了。

其实王翦复出之后,攻击楚国的路线基本和李信相同,只不过这次王翦先是派出部分秦军围攻昌平君所在的郢陈,大部队则一路杀奔楚国,一直打到楚国都城寿春,楚王负刍也当了俘虏。

昌平君熊启面临的压力也很大,被迫撤到淮南。因为身上有楚王室血脉,在楚国灭亡后,熊启被项燕拥立为楚王。当年的同僚王翦依旧不依不饶,根据《史记》记载:

作为大秦的昌平君、嬴政的丞相、末代楚王,熊启本应是《大秦赋》中的重要演员之一,可惜的是在剧中出场并不多,地位也没那么高,倒是名不见经传的阳泉君成了重要角色。其实,昌平君熊启所做的事情,比阳泉君要多太多了。

不管是秦人还是楚人,昌平君身上都有股血性,在楚国要遭秦军进攻时敢于顶撞嬴政,在李信大军威胁楚王时敢于作乱,在成为末代楚王面临秦军时敢于战亡。也许正因如此,在当年熊启和项燕战亡的地方,陈胜吴广才借他们的名声奋起反抗大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秦武王“嬴荡”举鼎为了彰显国威!为后辈一统天下增强信心

后世大多认为秦武王嬴荡!是个只知道使用蛮力的莽夫,不然不会因为举鼎而亡!

根据分析秦武王肯定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三年,每一年都有很开拓的政举,对外攻伐的战略意义也很重大,没有他的分置左右丞相和攻占宜阳,后来的秦昭襄王在内政和外战上的路,都会相对难走得多。

他虽然在位仅三年,但个人魅力还是有的,他用人不疑,坚定支持楚人甘茂,打下韩国的宜阳,从此秦军可以自由出入函谷关,至此山东各国门户打开。

他平定巴蜀叛乱,并且占领了东出要道!他在位时间短,可能因此称不上伟大,但也不能因为这个就说嬴荡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王甚至庸才劣主。

秦武王最后举鼎而亡,只活了22岁,如同流星般一闪即逝的存在。后世大多非议,认为这个人空有一腔武力,缺乏谋略。个人认为后世大多误解秦武王了!秦武王举鼎,应该是并非有争强好胜之心。

因为当时六国的君臣虽然惧怕秦国,但内心仍然鄙夷大秦,视大秦为虎狼之国,而且出身不如六国国君,对大秦依然不敬。秦武王举鼎,是要以秦王的身份,撼动天子权威,彰显秦国当时之强盛!虽然举鼎失败,但还是成功撼动了鼎,证明天子权威并非不可撼动!

在古代,“鼎”本就是显贵、尊贵的象征。秦武王怎么可能吃饱饭没事干,单纯为了跟人比赛就去举鼎?

秦武王的行为,虽然导致身死,但他让后辈更多了一统天下的信心!武王举鼎,虽死犹荣,更有了之后秦昭襄王将八鼎运至秦国!彰显国威!

个人认为秦武王在位的每一年都很有作为,是一个很血性很有拓展精神的君主。因为举鼎身亡,很多人觉得他作为王者太过莽撞,所以一直对他评价都偏负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秦国君王谱秦国历代君主是如何把从附庸国发展到秦王朝的

秦国历代君主是如何把秦国从附庸国发展到秦王朝的,其中让秦统一天下最大的功臣是谁?一起了解秦国历代国君的在位时间和事迹。

秦国第1任君主,秦非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900年到公元前858年,共计42年

秦非子因善于养马,得到周孝王的赏识,获封秦地,号称秦嬴,封地不足五十里,此时秦国属于周朝的附庸国,如果周孝王知道这个养马的附庸国,将在几百年后给周朝带来灭顶之灾。会不会被灭杀在萌芽中呢?

秦国第2任君主,秦侯,秦非子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858年到公元前848年,共计10年

《史记》仅记载他在位十年,现存各类史书均无记载关于他的其它事迹,也无法考证其本名,这就称呼为秦侯。

秦国第3任君主,秦公伯,秦侯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848年到公元前845年,共计3年。

史书上很少关于公伯的记载,仅记载他是非子之孙,秦侯之子,也无法考证其本名,公伯只是官位和称呼。

秦国第4任君主,秦仲,秦公伯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845年到公元前822年,共计23年。

秦仲继位不久,处于犬丘的族人被西戎杀害,这里被犬戎杀害的是秦非子他哥秦成那一脉,秦非子是出来单干的,周宣王任命他为大夫,让他率军攻打西戎,最后战死。

秦国第5任君主,秦庄公,秦仲长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822年到公元前778年,共计44年。

秦庄公即位后,击败西戎,周宣王封其为西陲大夫,并将原大骆之族所居住的犬丘赏赐给他。

秦国第6任君主,秦襄公,秦仲次子,秦庄公之弟,在位时间,约公元前778年到公元前766年,共计12年。

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赐给他岐山以西的土地,已经被西戎占领,于是开启了战斗状态,最后秦襄公讨伐西戎,打到岐山时突然去世,秦襄公是秦国被正式列为诸侯的第一任国君。

秦国第7任君主,秦文公,秦襄公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766年到公元前716年,共计50年。

秦文公在位时,下令营建城邑;设立记事史官,使百姓受到教化;击败西戎,收编周朝遗民归己所有,将秦国国土延伸到岐山以西;设立诛灭三族的刑法。

秦国第8任君主,秦宪公,秦静公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716年到公元前704年,共计12年。

秦宪公因其父秦静公早逝,故被其祖父秦文公立为继承人,秦宪公在位时,从西新邑迁居平阳,派兵攻下亳戎荡社部落

秦国第9任君主,秦出子,秦宪公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704年到公元前698年,共计6年。

秦国第10任君主,秦武公,秦宪公之子,秦出子之兄,在位时间,约公元前698年到公元前678年,共计6年。

秦武公最开始是太子,但是秦宪公死后,弗忌等三庶长另立秦出子为秦国国君。后秦出子被谋杀,他才得以即位,并为其报仇,诛弗忌等三族,秦武公在位时,不断地剿灭疆域周边的戎族,扩大地盘,初设县制以管理所得之地,首开活人殉葬制度之风,陪葬的人多达六十六人。

秦国第11任君主,秦德公,秦宪公之子,秦武公之弟,在位时间,约公元前678年到公元前676年,共计2年。

秦武公死后,群臣未立秦武公之子公子白为君,而是拥立秦德公为君。秦德公继位后,将公子白封在平阳,下令在秦国历法中设立伏日,修建在伏日祭祀的伏祠

秦国第12任君主,秦宣公,秦德公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676年到公元前664年,共计12年。

秦宣公在位时,没事就和西戎打打架,晋献公自恃实力强大数次入侵秦国,秦宣公派遣虎狼之师与晋国开战,最后还胜利了,自此后秦与晋的战争变成了家常便饭

秦国第13任君主,秦成公,秦德公之子,秦宣公之弟,在位时间,约公元前664年到公元前660年,共计4年。

秦国第14任君主,秦穆公,秦德公之子,秦成公之弟,在位时间,约公元前660年到公元前621年,共计39年。

秦穆公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为谋臣,励精图治,灭亡梁国、芮国、滑国等,先后支持晋惠公、晋文公二位国君归国,并且与晋国联姻,实现秦晋之好,后来秦晋关系恶化,向东发展,与晋国的“崤之战”和“彭衙之战”惨败,东进之路行不通,于是向西发展,灭掉西戎12国,称霸西戎,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国第15任君主,秦康公,秦穆公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621年到公元前609年,共计12年。

秦国第16任君主,秦共公,秦康公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609年到公元前605年,共计4年。

秦国第17任君主,秦桓公,秦共公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605年到公元前577年,共计28年。

秦桓公与翟族合谋攻伐晋国,后晋国与秦国宣告绝交,率齐、鲁、宋、卫、郑、曹、邾、滕等诸侯国伐秦,秦军战败,秦桓公和晋过交锋也吃了不少败仗,比如辅氏之战,麻隧之战等

秦国第18任君主,秦景公,秦桓公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577年到公元前537年,共计40年。

秦景公在位时,多次与晋国交战,直到晋悼公死后,双方罢兵休战,两年后成功结盟。楚国、秦国这两兄弟,先是把吴国打了,然后又去捅郑国一刀,还俘虏了皇颉和印堇父,要求用珍宝赎人。

秦国第19任君主,秦哀公,秦景公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537年到公元前501年,共计36年。

秦哀公的外孙楚昭王被吴国给打了,跑到秦哀公这里又哭又闹的,于是发兵救楚,击败了吴军,吴王阖闾收兵回国,楚昭王得以复国

秦国第20任君主,秦惠公,秦夷公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501年到公元前492年,共计9年。

秦国第21任君主,秦悼公,秦惠公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492年到公元前477年,共计15年。

秦国第22任君主,秦厉共公,秦悼公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477年到公元前443年,共计34年。

秦厉共公在位期间,秦国国力强大,蜀、楚、西戎义渠都曾朝贡献礼,曾派兵攻魏城,沿黄河修筑防御濠沟,以兵2万伐西戎大荔

秦国第23任君主,秦躁公,秦厉共公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443年到公元前429年,共计14年。

秦躁公在位期间,义渠向秦发起大规模的进攻,其军队直至渭水蒿域,被秦军击退

秦国第24任君主,秦怀公,秦厉共公之子,秦躁公之弟弟,在位时间,约公元前429年到公元前425年,共计4年。

秦怀公继位后,无实权,无政绩,最后于公元前425年被庶长鼂率领众臣包围,被迫自杀

秦国第25任君主,秦灵公,秦怀公之孙、秦昭子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425年到公元前415年,共计10年。

由于太子秦昭子早死,大臣们让他继位,由此可以看出秦国衰败、大臣擅权,在位期间与魏国摩擦不断。

秦国第26任君主,秦简公,秦厉共公之子,秦怀公之弟,在位时间,约公元前415年到公元前400年,共计15年。

秦简公在位期间,实行按土地亩数征收租税的政策,则是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表明秦国开始向封建制度转化,允许官吏以及百姓带剑,打破了只有贵族才能带剑的特权,去攻打魏国,结果惨败,次年魏国来犯,秦退守洛水,组织军民在东境修筑长城。这是最早的长城,又称秦东长城

秦国第27任君主,秦惠公,秦简公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400年到公元前387年,共计13年

秦惠公时期,秦国“四代乱政”进入尾声。秦国失去河西的领土,但也夺取蜀国南郑,秦惠公在完成入主汉中的壮举后去世。

秦国第28任君主,秦出公,秦惠公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387年到公元前385年,共计2年

秦出公继位才2岁,由其母亲主持朝政,重用宦官与外戚,两年后,左庶长嬴改发动政变,杀出子及其母。

秦国第29任君主,秦献公,秦灵公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385年到公元前362年,共计23年

秦献公早年流亡魏国,回国继位后在秦国进行废止人殉、编制户籍、推广县制等改革,并且数次发动收复河西失地的战争。他为了终止秦国继续沦落的脚步,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

秦国第30任君主,秦孝公,秦献公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362年到公元前338年,共计24年

秦孝公对内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迁都咸阳,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秦国第31任君主,秦惠文王,秦孝公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338年到公元前311年,共计27年

秦惠文王在位时,铲除异己,立相分权,诛杀卫鞅,自称秦王,成为秦国第一位君王,其当政期间重用贤才,开疆拓土,壮大实力,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秦国第32任君主,秦武王,秦惠文王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311年到公元前307年,共计4年

秦武王生而有神力,勇武好战。他在位时,政治上设置丞相,联越制楚;军事上攻拔宜阳,设置三川;经济上修改封疆,更修田律。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与人比赛举鼎,结果因流血过多而亡

秦国第33任君主,秦昭襄王,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弟,在位时间,约公元前307年到公元前251年,共计56年

早年在燕国做人质,即位初期,由其母当权,魏冉为宰相,亲政后施行远交近攻策略,发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攻陷东周王都洛邑,结束周朝统治

秦国第34任君主,秦孝文王,秦昭襄王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250年11月11日到公元前250年11月14日,共计3天

在为秦昭襄王服丧期满一年后正式登基,虽在位仅有3天,但下令大赦罪人,善待先王功臣,优待宗族亲属,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国君

秦国第35任君主,秦昭襄王,秦孝文王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250年到公元前247年,共计3年

早年曾在赵国邯郸作质子,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在位期间,铲除周王朝最后残余的势力,让蒙骜攻打赵国和魏国,最后在黄河以南被五国联军击败。

秦国第36任君主,秦始皇,秦庄襄王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247年到公元前220年,共计27年

嬴政13岁即王位,铲除嫪毐与吕不韦后开始独揽大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中国大业,建立秦朝,并自称“始皇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统一货币、度量衡;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及典章法制;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到了晚年,他在位期间进行多项大型工程,包括修筑长城、阿房宫、骊山陵等;前210年,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秦国第37任君主,秦二世胡亥,秦始皇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210年到公元前207年,共计3年

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沙丘宫平台,秘不发丧,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并逼死扶苏而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即位后,赵高掌实权,实行残暴的统治,终于激起了陈胜、吴广起义,六国旧贵族复国运动。公元前207年胡亥被赵高的心腹阎乐逼迫自杀于望夷宫,卒年24岁

秦国第38任君主,秦三世赢子婴,秦始皇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207年9月到公元前207年11月,共计46天

赵高逼杀秦二世,去秦帝号,立子婴为秦王。五天后,子婴诛杀赵高,以图重振秦廷。随后刘邦率兵入关,子婴投降,秦朝灭亡。一个多月后,项羽屠城纵火,将子婴杀害。

秦国最后七代国君没有一个是昏庸的,个个都在为统一天下铺路,使得秦国越来越强大,最终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