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大赛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北京理工大学、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承办,吸引了包括港澳在内的
我校备赛工作由校团委牵头组织,自2021年12月启动校赛以来,经过多轮校内评审,从1983名学生参与的463支申报团队中,遴选出9支团队参加江苏省赛,通过省赛推荐、国赛直通车等方式,7支队伍入围国赛评审,经过网评,其中的5支队伍进入全国终审决赛。
大赛历时一年四个月,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务处、学生处、研工部等相关部门和相关学院倾力支持,信息化处提供专线保障,长空学院保障比赛场地。以张卓、刘益平、徐强为代表的一批创业导师全程指导、悉心打磨,以王亮、王晓琳、张卓然、潘时龙、张亚梅、汪俊、易程为代表的一批科创导师全力以赴,参赛队员迎难而上,展现了南航学子的青春风采。
3月17日,我校举行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终审决赛赛前动员会。校党委副书记刘宇雷、相关部处和学院领导、指导老师一起为参赛团队加油鼓劲,动员会由校团委书记王静主持。同学们纷纷分享了自身在备赛过程中的收获与成长,表达了对学校和老师们的感谢,以及勇创佳绩的决心和信心。刘宇雷对参赛学生敢想敢干、敢拼敢创、迎难而上、勇于争先的精神表示充分肯定,祝愿参赛学生充满自信、皆得所愿,在“挑战杯”赛场上续写南航现象。
项目简介:精密驱动系统是我国迈向制造强国行列的关键环节之一,直接关系到高精尖制造业发展。本公司主要从结构设计、关键材料、驱动控制三项核心技术出发,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声电机驱动系统,具有适用范围广、使用寿命长、控制精度高等特点,打破超声电机核心技术长期被日本、欧美等国家垄断的现状,解决了国产超声电机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卡脖子”难题,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医疗设备、航空航天、精密测绘等领域,助力我国高精尖装备快速发展。
项目成员:孙窈、陈旭、张伟秋、李彦辉、韩建斌、卞魏啸 吴瑾、蒋昊哲、徐秋钰
项目简介:电机驱动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核心部件,团队研发的混合励磁电机系统首创转子磁分路原理,打破传统定子轴向励磁的定式,攻克了现有永磁电机系统成本高、高效区范围窄、可控性差等技术难题,在相关领域已获得8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产品通过了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本产品为新能源汽车装上强劲的“动力心脏”,满足新能源商用车大马力、长续航、重载荷的运行需求,顺应少稀土电机行业发展趋势,助推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为“双碳”目标实现持续注入创新原动力。
项目成员:章志健、倪博阳、张冰倩、郑莹菲、蒲一凡、王立晗、潘洲阳、马从、吴怡凡、邵琨麟、杜长龙、杨峰、刘丰源、崔甜
项目简介:让5G技术充分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作为5G基站的核心单元,信号源的性能直接影响5G的通信容量,进而限制智能化社会治理的发展。本团队自主研发出一款应用于5G基站的高性能光电信号源产品,打破国际垄断,攻克了噪声差分对消技术等三大技术壁垒,具有高频谱纯度、低噪声、高稳定性三大核心优势,可大幅提升5G系统的通信容量,保障通信系统流畅无误。团队始终致力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赋能社会治理现代化。
项目成员:康正水、马晓康、张沅、章诗蕾、曾航彬、吴宇祥、李大伟、李超、杨建平、杨妍研、梁宏宇、张恺轩、杨建铧、闫号
项目简介:针对地铁隧道检测精度低、三维数据分析慢、缺陷分析漏检多等问题,团队突破了多源隧道数据高质量快速采集、大规模三维数据高效分析、隧道表面缺陷智能识别三项核心技术,形成隧道检测领域完全自主可控和成熟完备的解决方案,能够实现隧道安全检测“精度准、效率高、检测全面”的突破和装备国产化。团队以智能保驾护航,以数字赋能未来,为地铁探伤,为隧道把脉,实现隧道安全检测从“静态到动态、抽查到普检、人工到智能”的跨越。
项目成员:李正龙、鲍旭聪、宁亚、周云妍、韩冰阳、陈怡、石滕瑞、丁帅、殷生晶
项目简介:在液体运输过程中,泵是关键性设备,但国内的超纯净泵市场当前处于国外长期垄断状态。本团队自主研发产品超纯净泵,采用磁悬浮技术,实现悬浮与旋转功能高度集成,具有高洁净度、高精度、高稳定度三大核心优势,实现了国内超纯净泵从零到一的突破。其突出的优势使其在半导体制造晶元清洗、生物制药药液运输、化工工业以及医疗器械等超洁净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团队以“探索无限可能,引领纯净未来,助力中国智造”为宗旨,立志打造一颗为洁净液体运输注入澎湃动力的国产“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