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朱德元帅一生经历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进程,是中国人民的主要缔造者之一。 但对许多人来说,除了井冈山的那根“朱德扁担”,大部分人对朱德总司令的军事生涯,尤其是情感生活知之不多。
朱德元帅虽然在战场上叱咤风云,但他的情感生活却充满了坎坷与波折。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朱德元帅先后有过六位夫人,既有父母之命的无奈,也有令人心寒的背叛,更有相濡以沫的恩爱,在让人唏嘘不已的同时,又让人对朱德元帅和他的夫人倍加尊敬。
朱德元帅的第一位夫人刘氏(1884年8月-1958年2月),婚前名字叫刘从珍,典型中国旧式妇女,但嫁给朱德以后,中国妇女的那种忠诚善良、任劳任怨的精神在她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实际上刘氏是朱德大舅的女儿,就是他的表姐,生于1884年8月14日,长朱德两岁,1905年,由父母作主,二人于当年9月完婚,那个时候姑表亲很多很正常的,这年朱德19岁。
那个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风起云涌的年代,为了国家、为了自己的理想,1906年春,年轻轻的朱德不顾父亲朱世林的强列反对,在席聘三老师的帮助下,毅然外出到南充求学。三年后又离家远赴昆明,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改名朱德,从此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自从朱德离家求学后,刘氏就一直独守空房,但却任劳任怨,从来不问朱德的去处,而且精心侍奉老人,深得朱德父母喜爱。平时自己靠绩麻纺线,补贴家里零用,从不写信向朱德要钱。三十年代中期,因朱德参加革命,遭到通缉,朱家祖坟也三次被扒。善良的刘夫人,就在家里吃斋念佛,祈求朱德一生平安。也许是刘夫人的虔诚感动了上天,朱德经历过数次危险,但都化险为夷了。
1958年2月,善良的刘夫人在孤独中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时光,享年74岁。得到刘夫人病逝的消息后,朱德的派自己的两个儿女去为嫡母送葬,因为在朱德元帅的六位夫人中,对刘氏的亏欠是最多的,这也算是一种弥补吧。
第二位夫人萧菊芳(1885-1919.6),云南昆明市人,祖籍江西,昆明师范学堂毕业并留校任教。
1912年,云南讲武堂的时候,朱德认识了滇军中一位朋友的妹妹肖菊芳。肖菊芳是昆明师范学堂的学生,出生于积极参加维新运动的知识分子家庭,是一个诚实且思想进步的姑娘,也没有像一般女性那样缠足。那个时候,身为滇军少校的朱德年轻英俊,二人一见钟情。不久,26岁的朱德同28岁的肖菊芳结婚了。
婚后的肖菊芳继续在师范学堂读书,仍住学校集体宿舍,朱德也依旧住在讲武堂,整日带兵操练,他们只能在星期天团聚。凭朱德当时的地位,完全可以在昆明找一套别墅住,可是朱德和萧菊芳没有这样做。
1916年9月,两人有了爱情的结晶,萧菊芳生下一个男孩,即朱琦,也是朱老总一生中唯一一个儿子。但可惜的是,后来萧菊芳患了类似赤痢的热病,于1919年6月24日去世,令人叹息。
失去了爱妻的朱德,在哀痛之余写下了一首悼亡诗:“草草姻缘结乱年,不堪回首失婵娟。枪林弹雨生涯里,是否忧惊避九泉?”可见夫妻二人感情之深。
朱德元帅前一任妻子萧菊芳病逝以后,许多人劝朱德再婚,劝朱德为这个家庭找一个主妇。朱德想到没有母亲的婴儿需要有人照料,就同意了。参加护法战争后,朱德与革命烈士孙炳文是挚友,朱德的一位朋友知道孙炳文有一个外甥女,于是,这位朋友就将孙炳文的外甥女介绍给朱德。
陈玉珍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姑娘,也是大足,参加过1911年的辛亥革命和1916年的革命活动,她的哥哥陈平辉也是朱德的部下。
陈玉珍有个条件,那就是结婚前必须与对方见个面了解一下,否则她就拒绝考虑婚事,这在当时也是惊世骇俗的举动。
朱德元帅是什么人啊,当然不惧这个“挑战”的。不久,俩人就顺利结婚了。婚后的陈玉珍没有生育,把朱德的儿子朱琦看作是自己亲生的孩子,对他非常关爱。这次结婚,使经常处于动荡中的朱德有了一个安稳的小家庭,一家人其乐融融的,非常幸福。
1922年夏天,告别妻子和儿子,离开了陈玉珍的家乡南溪,去上海寻求革命真理,谁知这一别离朱德再也没有见到陈玉珍。几年后却传来消息,陈玉珍和朱琦都被杀害了。
当然,这只是当时信息不灵的谣传,陈玉珍和朱琦并没有牺牲,陈玉珍一直活到了1967年。
多年后,朱德已成为红军的总司令,尽管他和陈玉珍这桩婚姻,事实上早就“死亡”了。但他还是不忘陈玉珍,给她通书信,信中写道:“你的深情,我是深知的。谢谢你……希望你努力加餐,为国珍重,将我和家乡忘掉好了,这是你真正的名言,是真知我、爱我的。”
第四位夫人贺治华,是朱德的六位夫人中唯一一位背叛革命被追杀者,原名贺稚番,四川开江县人,原开江县女子中学教员。
她性格开朗,举止大方,模样在方圆几百里内也算是数一数二的,称其是开江县花也不为过。
离开南溪后的朱德,不久就到了欧洲留学,期间结识了贺治华。贺治华精通好几种外语,在朱德的欧洲之行中帮助极大,并很快被朱德的革命理想所征服,不久,36岁的朱德和19岁的贺治华再结良缘,并一同到德国哥廷根城奥古斯特大学学习社会科学。
贺治华于1926年生下了朱敏,也是朱老总唯一的一个女儿。四十岁得了一个千金,朱德说不出的高兴,亲自为女儿起名“四旬”。贺治华嫌这个名字土气,另起了一个洋气的名字“菲菲”。贺治华不仅嫌弃女儿的名字土气,甚至也嫌弃朱德性格老实、不懂浪漫。女儿的出生,也未能使二人的关系好转。
1926年5月,朱德回国去四川做军阀杨森的统战工作,考虑到国内环境恶劣,朱德只好让妻子贺治华和女儿朱敏暂居苏联。朱德回国后没多久,贺治华就让她妹妹把四旬接回了成都,改名贺飞飞。
其后没有多久,朱德和贺治华就因为性格不合分手了,贺治华则嫁给了留学法国后又来莫斯科读书的霍家新。
1928年初,霍家新、贺治华夫妇回国担任重要职位,出于信任,霍家新担任罗亦农的秘书,他们的家被作为罗亦农和等人接头地点。但此夫妻二人,却因利欲熏心、对革命悲观失望和贪生怕死,出卖了曾经批评他们的长江局书记罗亦农,致使罗亦农被害。
周恩来获悉他们的叛徒行径后十分震怒,经过精心策划,派特科人员将霍家新当场打死,贺治华因为躲在床下,躲过了致命的子弹,但也被打瞎了一只眼睛。当时在中央机关的郑超麟记述了惩处叛徒的经过:“恩来出去不久,黄昏时候,邓希贤走了来,向我讨晚报看。那上面登载了今日法租界发生的一件暗杀案,被害者是新搬来的一对夫妇,男的死了,女的躲在床下受了伤,但没有死。
躲过一死的贺治华后来回到四川老家,又嫁了人,和后夫又生了两个女儿。1938年,“宁杀错一千,决不放过一个”的特务,一天突然追捕而来,把贺治华从房里拖出来,当着她两个女儿的面,在院子里把她残暴地枪杀了,作为叛徒,这样的死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第五位夫人伍若兰(1906年3月-1929年2月12日),湖南耒阳城郊九眼塘村人,毕业于衡阳女子师范学校,红四军政治部宣传队长。
1928年2月15日,42岁的朱德率领工农革命军第1师攻下湖南耒阳古城,在这里朱德认识了伍若兰。2月底,经县委书记刘泰、邓宗海介绍,同朱德结为夫妻,并随红军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她认真钻研军事技术,常请朱德教她射击、投弹、刺杀等。她刻苦学习,军事技术掌握很快,能双手打枪,百发百中,在红军中素有“女神枪手”的美誉。。
朱德与在井冈山会师后,朱德任军长,伍若兰则是苏维埃妇女部的总指挥,是井冈山最著名的革命伴侣,极为恩爱。
但可惜的是,1929年2月1日,在一次战斗中军部被敌军包围,陈毅也在这次战斗中被敌人抓住,他用拳头打倒两个敌兵,摆脱了危险。伍若兰为了保护朱德等领导人,率一部分战士从敌人侧翼进行突击,将火力引向自己,后来受伤被俘。
蒋介石知道她的身份后,专门致电前线指挥官,对伍若兰“软硬兼施,为我所用”。为了让她开口,敌人用绳子吊她,用杠子压,灌辣椒水等种种酷刑,但都未能动摇伍若兰的坚强意志。蒋介石见实在没希望,就下令“斩首示众”。1929年2月12日 ,年仅23岁的一代女英豪,被惨杀于赣州卫府里。更令人发指的是,敌人还将她的头颅割下,挂在赣州城门上示众。
消息传来后,朱德痛不欲生,当着的面号啕大哭。大家都知道,朱老总一生最喜欢兰花,就是因为伍若兰。
1961年3月3日,朱德在广州游览越秀公园时,即兴写的一首诗,同时,它也是一首睹物思人之作《伍若兰》:
第六位,也是最后一位夫人康克清(1911年9月7日-1992年4月22日),原名康桂秀,江西万安人。
为了帮朱德走出痛失爱妻的阴影,妇女组组长曾志就给他介绍了另一位红军女战士——康克清。康克清当时年仅18岁,也是红军中赫赫有名的神枪手。开始时,康克清还有点担心,毕竟两人的地位太悬殊,年龄也相差很大,但没过多久,康克清就被朱德的平易近人打动了,于1929年底走到了一起。
康克清从小生长在贫苦农民的家庭里,没有上过学。上井冈山时,康克清还不识字。参加红军以后,康克清担任了宣传工作。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康克清经常大胆地到朱德那里登门求教。在朱德的热情辅导和影响下,康克清的文化水平提高很快。朝夕相处的革命斗争生活,使将军与战士之间萌发了爱慕之情。
结婚后,康克清承担起了照顾朱德的任务,成为朱德最得力的生活伴侣,到1976年朱老总去世,两人携手走过了47年岁月。
康克清在一篇文章中说:“在向井冈山进军途中,有一天,我们的队伍停在遂川附近,听到同志们兴高采烈地互相传说:“朱军长来了。”以前,我还幼稚地以为“朱毛”是一个人呢,后来才知道是两个人。他们被传说得非常神,有机会亲眼见到他们,内心充满了好奇和敬仰。我挤在队伍中,顺着别人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位中等个头,体格健壮,忠厚长者模样的人,正向我们走来。走近了,才看清楚他身穿灰里透白的军服,脚穿着草鞋,一身风尘,面带微笑,威武中透露着慈祥。朱军长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他很平凡,平凡得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朱德元帅的六位夫人,出身、学识身份经历各有不同,除了第一位系父母之命的表姐,但也是情深义重,另外的四位都是相濡以沫的革命伴侣,最可惜的是第四位夫人贺治华却不但背叛了爱情,更是出卖了革命,成了不折不扣的叛徒,令人可叹可悲。
朱敏对于生母贺治华,在《我的父亲朱德》一书中说:“我常常怨恨母亲:她为什么不要我?不抚养我?不给我母爱?长大后我才知道,母亲弃我而去,甚至叛离了我的爹爹,是为了追求与爹爹的信仰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她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一生。在这一点上,我作为女儿,是不能原谅她的。”
这也说明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下,只有意志坚定的人才能够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受到世人的敬仰。